Tuff现场|状态、关系和它性——陈伟才的“无聊”雕塑
陈伟才个展《蔓延》开幕现场
陈伟才现场导览
陈伟才个展“蔓延”开幕在即,当我把他近年来作品翻阅一遍后,临时性的产生了特别“无聊”的心理感。但这里的“无聊”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和我们日常话语中的无聊不是同一概念。因为陈伟才的作品中,既没有时髦潮流的时尚元素,也没有狂拽炫酷的科技装饰,他又不强加给作品某种强烈的社会意义。他所做的事情更像“农夫山泉”,他不生产艺术,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他喜欢并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把自然之中的“形之物”,在特定的空间和场域在地性的将其转化为“物之形”。物是陈伟才作品中的核心,当然物不仅仅指的是材料和物质属性,也包括他知物、觉物的过程和路径,也就说物和意识在他的创作中是一种等同关系,甚至也包括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我将从状态、关系和它性三个维度来分析陈伟才的创作路径,以及此次个展中的三件新作。
《星星》尺寸可变 将一颗树的叶子裁剪成星形。2015年
状态
将物改变存在状态是雕塑创作中常见的方法,但陈伟才更能捕捉到物的状态与自身属性的对应关系,他从不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去改变物的属性,而是通过新的视角和经验,去发现物可能存在的另外一种状态。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但在约定俗成的经验中,这种存在方式会被无意识的划为唯一的真实性存在,陈伟才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改变物的形态来还原更多的真实性。以树为列,陈伟才数件作品都曾与“树”有关,但每次所运用的方法又不尽相同。作品《露骨》中,陈伟才将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叶全部剪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树枝,他通过影像方式的记录更像是大树经历了春夏秋冬的自然过程。夏季的树枝叶扶疏是一种常态,但改变后的形态我们却也不能否认其真实性。
作品《星星》则是将一棵树所有的叶子裁减成星星状,树叶本身就各式各样,甚至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陈伟才就这么无聊的让树叶状态发生改变,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原本想用诗意来概括这件作品,但我又觉得不能将诗意和无聊裹夹在一起,我认为诗意是对陈伟才作品中无聊气质的亵渎。比如还有作品《3528》中,他用3528张A4纸,不断折叠拉扯成条状,最后重复层叠形成一堵墙。无论是树还是纸,陈伟才都不会去改变材料本身的属性,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呈现物的另外一种存在形态,而且这种形态同样也是合理的,而且是在恍然之间让你觉得这是合理的。
《窗》尺寸可变 浮萍,木板,水沟 2015年
浮萍也是陈伟才作品中的常用材料,过去几年他在不同的地方做过数件与浮萍有关的作品。2015年,陈伟才在户外的水沟中实施了作品《律》和《窗》,他还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变浮萍原有的生长状态,赋予它们另外一种存在形态。2016年,陈伟才开始尝试将浮萍从户外自然环境转换到展厅空间中。场域的转换和物与场域的关系,让陈伟才的作品在物状态改变的基础上更向前了一步。此次参展作品之一《止》,陈伟才从2018年就开始计划实施,但一直因为空间和资金的问题而搁置下来。
就在前不久,当我们两个在讨论具体实施细节时,艺术家埃利亚松在瑞士同样做了一个与浮萍有关的作品。这让我们陷入了被动,毕竟埃利亚松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大牌艺术家,陈伟才的作品实施难免会让人产生有抄袭模仿之嫌。做还是不做,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从材料本身而言,材料并不涉及抄袭,如果材料相同就有罪的话,那艺术史肯定是一部罪恶史。就时间而言,陈伟才2018年就已经做出了一套完整的作品方案,只是贫穷限制了艺术家的行动力,作品一直就这么停留在了方案阶段。再从观念角度出发,埃利亚松在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的展览是从“生命”主题出发,来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过程和空间的现场。我说过陈伟才这种“无聊”艺术家不会赋予作品过多的社会意义,他的这件作品更多的指向物的形态和场域关系,这也是他作品中的一贯风格。所以,我们最终决定,顶着被骂的危险也要实施这个方案,因为我知道一个冲动的夭折对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止》
尺寸可变 (2700x4700cm)
浮萍,水,不锈钢,射灯,房间,傍晚
2021年
关系
这两年来,从空间生产向关系构建的转变是我策展和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洞房计划”“临时关系”“列车计划”都是相关思考的具体实践。陈伟才也是我展览中经常邀请的参展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中有着非常清晰的“关系”线索。他自己也说过:“我们总认为看得见的物质才是实在的,但事物之间的关系才是更加实在的”。而且,他还特别强调这种关系的临时性和转瞬即逝的特性,让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在某一瞬间和“此刻”。他将这种方法概括为“拼凑”,陈伟才的拼凑和我所提出的关系建构又不完全相同。在我的逻辑中,关系往往指涉人与人、人与生活的社会关系,陈伟才对关系的强调则是更加精确的指向物和场域,甚至是物的形态和场域的关系,并且他让这种关系的发生保持着某种流动性和即时性。
《相互》尺寸可变 塑料薄膜,石头,河流 2016年
《河流》 video 双频 7'58''. / 7'54''. 潮汐之间,徒劳的改变一条河流。2019年
比如作品《相互》,陈伟才在水里漂浮的塑料薄膜上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与薄膜之间形成一种短暂的平衡关系。石头、薄膜、水这三者之间任意两两组合都可以形成不同的关系结构,但是三种材料并置并形成一种平衡关系貌似只有《相互》这一种可能性。把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做到可能,我想这要么是艺术家,要么真的就是无聊。但不幸的是,陈伟才两样都占了,而且他还做的让人没有违和感。2019年,陈伟才又做了一件无聊的作品《河流》,他在深圳海滩边,以个人之力通过挖一条河道来改变附近溪涌河的流向,而且他必须在早6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完成,只有通过潮汐的力量才能达到他的意图。海水、身体、河水,陈伟才又以其自身无聊之力改变了我们对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惯性认识。
《大浪当代美术馆》将深圳市大浪社区浪口村拆迁到一半的老屋改建成大浪当代美术馆,于2016年6月15日举办开馆展并出任1小时馆长。
当然,陈伟才对物与场域关系的拼凑不代表他对社会性问题的遮蔽,他的《大浪当代美术馆》就是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陈伟才将深圳大浪浪口村一座待拆的老屋改建为当代美术馆,他并且出任了历史上任期最短暂,只有1个小时之久的美术馆馆长,并且他完全按照美术馆的机制建立了展览和收藏机制。陈伟才此次个展中的作品《我在30°30′47″N , 104°2′58″E ,向西北318°,停了下来》,在全球唯一的坐标点——大浦当代艺术馆二楼平台上的某个位置(30°30′47″N ,104°2′58″E),向西北旋转318°之后,观众的目光将与美术馆外部街道——向阳街街边指示牌“停”偶遇。陈伟才的作品强调在地性,他通过自身的观察和身体的介入,让物与物、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建构起某种临时关系,但这种关系本身恰恰又潜移默化的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有“无聊”地去寻找和构建这种关系而已。
《我在30°30′47″N , 104°2′58″E ,向西北318°,停了下来》
尺寸不限
霓虹灯发光字,天台,街道,路标 等
2021年
它性和蔓延
前面分析了陈伟才作品中的状态和关系,以及状态和关系之间的联系性。但就像我文章开始所言,物是陈伟才作品中的核心,它性就是对材料物质性的尊重和承认。所以,状态、关系和它性在陈伟才的作品中不是分裂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的交叉才部分正是其作品生长之地。缺少了它性的状态和关系将是虚无的,缺少了关系的它性和状态是呆滞的,缺少了状态的关系和它性是寻常的。在此,我不会再详细罗列陈伟才的作品案例,前面提到的《露骨》《星星》《3528》《河流》以及此次展览中的第三件作品《散文诗:见山》都能可以窥探出状态、关系和它性的交织和叠加。
《散文诗:见山》
尺寸可变
构树
2021年
至于此次展览主题“蔓延”,可能与陈伟才作品中常见的植物材料有一定的关系,本次展览三件作品其中有两件便与植物有关。“蔓延”代表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对于一个正在不断生长、充满不确定性的展览中,蔓延或许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关键的是,“蔓延”有延伸、扩展之意,我想这与文章中提到的关系建构或者拼凑又有了内在的关联。抑或,这也是艺术家陈伟才无聊之中的又一“无聊”之举吧。(文/崔付利)
展览现场部分图片
■ 展览信息
蔓延——陈伟才个展
SPREAD——Chen Weicai Solo Exhibition
艺术家:陈伟才
Artist: Chen Weicai
策展人:崔付利
Curator: Cui Fuli
开幕:2021.5.29 20:00
Reception: 8:00pm SAT. 29th May. 2021
展览日期:2021年5月29日—2021年7月15日
Duration: 29th May. 2021—15th Jul. 2021
展览地点:大浦当代艺术馆
Exhibition Venue: Tuff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成都天府新区双流向阳街79号